和生者对话 ChatGPT技术助逝者“复活”? 资讯推荐
2023-04-07 09:01:06来源:央视网
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”这是苏轼祭奠亡妻的文字。千年之后,借助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,当代人已经实现了和逝者的对话。清明节表达哀思也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涵。
技术加持
(资料图片)
“复活”的奶奶与“孙子”交谈
3月19日,B站UP主“吴伍六”上传了一段用于纪念自己去世奶奶的视频。他在这个视频中使用了当下最火的ChatGPT技术,以虚拟数字人的形式“复活”了这位离世的老人。当那位离世的老人的音容笑貌出现在众人的眼前,并与“孙子”亲密交谈时,评论里充斥惊讶和感动。“吴伍六”表示,自己只是用现阶段最低成本的AI技术能实现的虚拟人实验测评,希望激起观众对人工智能、生命、情感、寄托以及人性和伦理的深度思考。
“奶奶”一口方言,跟孙子抱怨:“嗯,你爸回来,我就把他那个搞清楚,也不和他吵,现在懒得吵。”孙子问“奶奶”过年的东西买了吗,“奶奶”回答:“买了两壶油,乡下私榨的,很香啊。”说到这里,“奶奶”开心地笑起来。孙子又说:“奶奶,我在网上买了个铁砂壶,里面放了你最喜爱的茶叶,倒入开水后,放在火炉上煲着,这样就不会冷掉了,大年三十守夜的时候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,聊聊天,喝喝茶。”随着两人之间的家常对话进行下去,视频里一条条“泪目了”“眼泪哗哗下”的弹幕飘过。许多网友表示,今年清明就要用这种方式和去世的亲人对话,寄托哀思。
据了解,ChatGPT4深度参与了“奶奶”的创作。经过“吴伍六”描绘了奶奶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经历后,ChatGPT4可以扮演奶奶的角色,和孙子自由对话。“那双老北京布鞋确实很舒服,我穿了好几年。”甚至还知道主动关心孙子:“不要吃太多油腻食品,对身体不好。”“吴伍六”认为,尽管在面部表情、语气和用词等方面还有不足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“奶奶”会更加接近原型。
悄然改变
延续“生命”长度 重新定义生死边界
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,ChatGPT等AI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整个殡葬行业。利用元宇宙、AI技术哀悼亲人已经不乏相应的案例了。今年1月20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“吴孟超院士数字纪念馆”开馆,同时举行的还有全国首场数字宇宙中的跨时空葬礼。葬礼上,吴孟超院士的音容笑貌再次生动显现,他用关爱的表情、慈祥的声音问道:“现在医院看病和手术的病人多不多,护士的待遇有没有提高,大家都好吧?”这一番问话,令现场的人员无不落泪。
随着“云祭扫”日益被大众接受,早在2020年,某相关网站技术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:“借助AI技术让虚拟逝者和生者能够达到一定的还原生前互动场景,力求让生者感受到逝者并不是长眠于地下,而是去了另外的维度空间,仍在和我们这个世界保持联系互动。”
北青报记者注意到,最近“凤凰大视野”播出了一期“数据背后的秘密”,里面就提供了一个通过人工智能GPT-3大语言模型技术实现生者和八年前去世的未婚妻聊天的案例。有评论指出,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延续了“生命”,而且重新定义了生与死的边界。ChatGPT和云祭扫正在悄然改变整个殡葬行业,其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。
行业忧虑
AI容易让生者沉迷 并涉及隐私等问题
一名AI技术人士表示,从原则上来说,用AI技术复现逝者与模拟生者之间并无差别,同样都是机器自动学习生成的虚拟形象,人们完全可以把逝者生前的照片、资料、影像以及相关的评价收集起来,通过AI训练的方式对逝者进行“生还”,理论上你提供的资料越充分,这个“虚拟”逝者会跟生前的样子越接近。不过,该人士表示,目前行业里对这种做法并不热衷,因为这会带来伦理问题。“死亡”是个沉重的话题,逝者已逝。我们需要祭奠,但是人们往往需要走出亲人离世带来的痛苦,AI容易让生者沉迷。
北青报记者从网友评论中看到,不少网友对这种行为抱有微词。认为这种行为的普及可能会对死者的肖像权、死者的尊严造成损害。创设虚拟数字人需使用肖像、声音、社交账号等敏感数据,这些还涉及隐私等法律问题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对用人工智能“复活”逝者的态度是:“情感、意识和价值,这些纯个人体验是不能被物理数据所记录的。人工智能仅仅是个与逝者有着相似风格的模拟问答。”有法律专家认为,逝者的虚拟数字人有可能被用于某些极度违反人伦道德的用途,这不仅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,更是对社会一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侵犯。
关键词: